6月26日,一段“男童被打后从5楼跳下”的视频在网络流传。26日晚间,安徽省长丰县公安局发布警情通报称:男童闫某某因贪玩担心母亲责罚,躲到防盗窗外平台上。其母亲担心闫某某坠楼,用棒状物拍打闫某某,规劝其进屋。后闫某某跳楼。经医院诊断,闫某某身体多处骨折,肺部挫伤,暂无生命危险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本来男童跳楼的新闻就够让人揪心了,没想到,随之而来的警情通报更让不少人“火冒三丈”。为何会如此,皆因为看过男童坠楼视频的网友,对于警方通报中诸如“拍打”“规劝”等用词感到不满。
我们都知道,警情通报最基本的功能,是把案件可以公开的部分及时、如实地披露,保障公众知情权。而在这起事件中,网友最关心的问题是男童到底有没有遭到虐待?孩子为何会如此害怕责罚而躲避到窗外?又是因为何种原因选择从五楼跳下?
而根据视频显示,男童站在窗外时,其母亲还拿着长杆不断击打男童,楼下还有居民大喊“不要打了”。到底是“拍打规劝”还是“击打吓唬”?警方要调查清楚,官方通报涉及到事件定性以及后续责任追究,相关语言也务必要做到措辞准确、说理清晰。如此避重就轻,有“和稀泥”之嫌,也难以平众怒。
涉及到孩子的问题,总是能牵动广大网友以及为人父母者的心。而虐打孩子绝非只是家务事。我国《未成年人保护法》以及《反家庭暴力法》中都有明确规定,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,禁止虐待未成年人。不仅如此,有律师还提出,如果家长能意识到孩子遭棍击会出现跳楼的危险,不管是主观故意还是疏忽大意,导致孩子摔成重伤,都已违反《刑法》相关规定,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。
不管是法律法规还是道德判断,如今人们已越来越认识到,打骂孩子是错误的行为,逐渐摒弃了“棍棒底下出好人”那一套落后的教育观点。而回到此事,当地警方也应该严肃处理,调查清楚家长是否存在虐童行为,男童是否因被殴打跳楼,而不是轻飘飘地一笔带过。“模糊处理”既不利于事件的妥善解决,还容易形成不良的价值导向——虐童恶行可当作“家务事”化解,严重背离了未成年权益保护的初衷。
不管是从保护儿童权益出发,还是平息舆论的必要,都希望当地警方能够进一步调查清楚事件真相,及时公布结果,准确、详尽、如实地回应公众关切。到底是“拍打”还是“击打”,对于案情的认定可能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,切不可用语模糊,让一字之“差”给公众留下不必要的想象空间。
特约评论员 喻若妍
编辑:龙春晖
责编:李洋
审核:陈旭
标签: